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未分类

产业跟随市场走中国机器人产业重心大迁移

乐聚机器人的三位创始人最终还是把公司从哈尔滨迁到了“创业之都”深圳。

这是一家以90后为主要团队的创业公司,专注研发类人形机器人,成立至今还不满一年。

乐聚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安子威原本是一家大型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,他接触过许多机器人创业项目,但是都没能让他兴奋。当他结识了冷晓琨和常琳之后,感觉有一些与众不同了。他惊讶地发现这两个在校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产品,在灵活度上远远强于当时比较成熟的公司。三人同是哈工大校友,对人形机器人有着浓厚的兴趣,一拍即合成立了哈尔滨乐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,并入驻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。

半年过去了,哈尔滨的创业环境让他们头疼。今年3月他们决定将公司迁到深圳,成立了乐聚(深圳)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,并成功拿到了一千万元天使轮投资。

乐聚机器人是东北机器人产业的一个微观缩影。东北地区曾是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,至今仍是研发重镇,不过这一产业的重心已经发生迁移。

机器人之乡

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国的机器人研究发端于沈阳自动化所和蒋新松。

1956年蒋新松从交通大学(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)电机系毕业,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(北京)工作。反“右”运动中他受到波及,被下放农村劳动。此后,他辗转于天津东亚毛纺厂、石景山钢铁厂、兰州炼油厂等多项工业自动化工程中,并开始崭露头角。在被打成“右派”的日子里,蒋新松有十年时间驻守在鞍钢生产现场,承担了三个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任务。

1980年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,开启了机器人学研究。当时国内还没有所谓的机器人学,更谈不上授课教材,蒋新松就自己编译国外的学术期刊、会议讲稿供学生们学习。在国民对机器人闻所未闻的年代,他敏锐地察觉到机器人产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,并领导我国自动化领域的工作,逐步成为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,实现了我国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。

曾在沈阳自动化所工作,后创立沈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李洪谊在接受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采访时,盛赞蒋新松富有“远见”地开启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。

沈阳自动化所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,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,东北也就此成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和重镇。2000年沈阳成立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,就是为了纪念蒋新松院士而命名的,并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机器人上市企业。

至今,东北在中国机器人产业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从2013年起,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,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也出现井喷式发展。2015年沈阳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超过了50亿元,同比增长30%以上,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,产品占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20%。

在东北工业举步维艰之际,当地的机器人产业被寄予厚望。

根据各省份公布的数据,2016年上半年辽宁、山西、黑龙江GDP增速垫底,辽宁增长率为-1%,成为唯一负增长的省份。总体来看,东北三省排名均靠后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,推动老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。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,并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有基础、有优势、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予以支持。

虽然拥有优厚的工业基础,又率先抢占了机器人发展的高地,但是从现状来看,东北要想抓住机器人产业这个转型的契机依然任重道远。

寻找创新土壤

机器人产业是典型的三高产业:投资密度高、技术水平高、人才要求高。

作为创新性产业,东北的投资环境令众多创业者忧心忡忡。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《中国股权投资市场2015全年回顾与展望》显示,在天使投资市场已披露的投资案例中,东北地区共获得4起投资,投资金额约为700万元人民币。

“哈尔滨缺少优秀的投资机构,尤其是创业投资机构实在太少,几乎没有。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,各方面都很不完善。当时洽谈的投资机构更关注回报,更看重资金的安全性,而不是考虑公司未来的成长性。它们更像是把创业投资做成了债务,希望有较快的回报。深圳这边投资机构就很专业,现在是纯粹的股权投资,看重公司未来的发展”,安子威向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表示,这也是乐聚迁到深圳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沈阳通用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李洪谊,他用“异常保守”来形容东北的投资机构。“他们总是在问什么时候能够盈利,关注的是稳定的回报。更多选择规避投资风险,有确定的回报率他们才愿意投。”李洪谊半开玩笑地说,“包子铺才最符合这样的投资逻辑。”

东北机器人产业缺乏完备的产学研一体化系统——即使东北拥有不少实力较强的高校、科研机构以及优秀企业,但是整个行业还没有形成合力。

针对机器人行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现状,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、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吴成东坦率地指出:“现在企业和科研院所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,只要是企业能过日子,就过自己的日子,等到不能维持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。它们不会花大笔钱来储备技术,高校对企业技术转化也不是特别热衷,整个体制和历史都没有形成较好的约定,大家都各干各的。这也是形成不了气候的一个原因,整体来说还是缺人。”

乐聚机器人作为创业公司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人才。公司虽然从东北搬迁到深圳,但在哈尔滨仍然设有分部,和哈工大保持联系,意在储备研发人才。这支只有31人的创业团队,其中有25个研发人员,核心成员均来自哈工大,有的还是在读学生。联合创始人冷晓琨目前就在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硕博连读。作为核心研发人员,他已经开启了哈尔滨—深圳的“空中飞人”模式。

在没有创业冲动,又缺乏创业土壤的东北发展高科技产业困难重重。长期以来,东北的央企和国企占据绝对优势,优惠政策也更倾向于这些企业。人们习惯了在国企中找一份“铁饭碗”的稳定工作。

“沈阳新松算是做得比较大的机器人企业,他们有自己的研发团队,设计和生产能力比较强。其他企业都不太大,很多在做仿造。这些低端的企业自己没有设计能力,就是简单地组装生产,所以没有上升空间,低端的企业如果没有科技人员支持,早晚会被市场淘汰。”吴成东表示。

重心转移

产业跟随市场走。

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率先在佛山等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产业集群,正是得益于这些地区的基础产业应用更多,市场更广阔。

东北地区的机器人科研工作走在了前端,又有新松这样的行业排头兵,但是机器人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东南沿海一带。新松公司称,东北仅占其百分之十几的市场份额,东北的一些重工产业并不适合使用机器人。这一点得到吴成东的呼应:“东北虽然工业基础较好,但是和机器人相关的非常少。”

东北地区机器人配套产业的不完善,令初创企业头疼。

“原来公司在哈尔滨,我们采购的核心零部件需要从东莞邮寄到哈尔滨,一个来回要花上一周的时间,时间成本太高了,而现在我们从深圳开车过去仅几个小时,非常方便。”安子威说。

李洪谊向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表示:“东北的机械加工水平是可以的,但是配套零部件生产方面不行,比如说轴承、电路板、传感器这些配套零件。”

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重心已经发生迁移。很多东北的机器人企业在北上广一线城市设有分公司,以求更接近市场和相应配套设施。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,如在响应速度上的提升;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。新松公司就着力构建“2+N+M”的模式,在沈阳设立国内总部、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两大总部,在全国设立N个区域性公司,下面再建立不同的子公司,完善网络化市场服务格局。沈阳总部作为战略决策中心、管理中心、研发中心的地位不会变。

在接近市场的区域设立分公司、办事处,或者像乐聚机器人那样干脆搬迁至东南沿海,也许这些方式将成为东北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。

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过程困难重重,并非一蹴而就。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政策便利,以留住创业创新的火种。

冷晓琨向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表示:“公司在哈尔滨的这几个月成长还是很快的。哈尔滨市政府部门给了我们很多支持,注册公司也是走的创业绿色通道,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很多。哈工大创新创业园还给我们免费使用三年100平方米的办公室。”

吴成东认为东北要想抓住机器人产业这一机遇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部门多方共同发力,整个行业形成真正的合力,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研发和生产水平。

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“少喊口号,多干实事。由政府出面协调联合攻关,从政策、技术和空间方面组建起来,把企业联系到一起,机器人零部件和主要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也会逐渐提高。这需要做连续十年、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方案,两三年的规划是没有成效的。”

原文链接:http://1guigang.com/industrialchain/jiadian/5830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广告位招租

站点公告

网站试运行,请大家关注本站公众号,多提宝贵意见!
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